進入4月下旬,保險公司今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公告已陸續披露。據北京商報記者梳理,截至5月8日,共161家保險公司披露了今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公告,其中83家為財產險公司,78家為人身險公司,國壽養老、新華養老等專業養老險公司也首次披露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進入2023年以來,保險行業各項轉型成效初顯,整體而言,保險公司無論是保險業務收入還是凈利潤增速都表現出不錯的水平。高光背后亦有隱憂,在人身險板塊,各家公司的“貧富”差距在不斷拉大。在財產險板塊,綜合成本率未來也有抬升的可能。

人身險公司盈利回暖,
“馬太效應”加劇
舉牌再現,近兩年呈低迷態勢公司治理成不達標主因芒果傳媒擬入局保險業“**”保險接連被點名流感專屬保險產品少賠付率*高達797%超兩成險企僅具備1項能力受渠道端代理人改革深化及負債端投資收益影響,2023年一季度人身險公司整體業績回暖明顯。
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一季度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78家人身險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537.94億元,較2022年同期多賺59.12億元,增速達到了12.34%。其中,有44家險企實現盈利,34家保險公司為虧損狀態。保險業務方面,由于國壽養老、新華養老和人保養老三家專業養老險公司未披露保費情況,其余75家人身險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1.306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4.78%。一季度人身險公司保費凈利潤雙增給了市場驚喜,但也需要看到,行業盈利主要由少數頭部險企貢獻,人身險公司“馬太效應”依舊顯著。

數據顯示,壽險業“老七家”(國壽壽險、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泰康人壽、人保壽險)合計實現凈利潤516.6億元,占據全部人身險公司盈利規模的96%。
為何人身險公司“貧富”差距在不斷拉大?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表示,
這是因為中小公司在市場處于相對劣勢地位,一般會采用更激進的市場策略,受市場利率持續走低的沖擊更大。很多中小公司都希望能夠快速擴大業務規模,更依賴銀保渠道,后疫情時代個險渠道恢復也必然對這些公司產生沖擊。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寧威也表示,
這可能與中小公司的營銷機制有關,相較于大型險企的個險渠道,中小險企更為依賴高成本的中介渠道。談及未來的市場走勢,寧威指出,如果中小險企不改變現有發展模式,這種“馬太效應”會越來越明顯。李文中則認為,在短期內這種分化肯定還會持續。如果外部環境得到改善,整個壽險行業步入持續增長期,中小公司的經營績效也應該會有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