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踏信冷鏈: | 時效快 |
冷鏈運輸: | 服務好 |
東莞.深圳 佛山: | 質量有保證 |
單價: | 面議 |
發貨期限: | 自買家付款之日起 天內發貨 |
所在地: | 廣東 東莞 |
有效期至: | 長期有效 |
發布時間: | 2023-12-19 10:46 |
最后更新: | 2023-12-19 10:46 |
瀏覽次數: | 104 |
采購咨詢: |
請賣家聯系我
|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提交了《關于推動氨制冷劑在冷鏈行業安全應用》的提案,還有代表建議加大物流用地建設規劃和保障力度,給予社會化冷鏈物流公司更多支持。國家及地方對冷鏈物流的支持在冷鏈企業發展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過去,由于產地‘先一公里’的冷鏈物流不發達,經常有應季果蔬滯銷,無法實現錯峰上市和農業產業化加工,造成農產品損耗。”中物聯冷鏈委秘書長秦玉鳴認為,農產品原產地是下一步健全冷鏈物流體系的重點,“近年來,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勵農產品‘出村進城’,企業應抓住良機、乘勢而上。”
今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支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在提供資源、降本增效、資金扶持方面給冷鏈企業注入了“強心針”。《意見》提出,支持企業利用工業舊廠房、倉庫和存量土地資源建設符合規劃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涉及原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和租賃的,按規定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產業化企業、郵政快遞企業等各類實體在農村建設的保鮮倉儲設施用電執行農業生產電價;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市、區)對冷鏈物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再按25%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標準給予獎補……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總規模為3832億元,比2019年增長440.8億元,同比增長13%。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2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4500億元。行業未來發展將擁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在政策加持下,冷鏈企業發展之路將越來越順暢,農產品“早一公里”到“后一公里”的全程銜接也將為鄉村振興奏響樂章。
冷鏈物流是我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和發揮強大優勢的重要領域,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保障食品和醫藥產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和消費升級快速提升雙重影響下,我國冷鏈物流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但也暴露出設施供給不均衡、法規標準不完善、裝備技術水平不高等短板弱項,特別是農產品產后損失和食品流通浪費居高不下,一直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立足新發展階段,應把握歷史機遇,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推動冷鏈物流轉型升級。
大連港毅都冷鏈物流中心
(圖片來源于豫見交通)
冷鏈物流建設呈現較多積極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統一決策部署下,各相關部門在冷鏈物流政策謀劃、機制建設、能力建設和條件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冷鏈物流建設作為重要補短板工程,呈現較多積極變化。
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全面開展,國家有關部門密集出臺冷鏈物流政策多達50項,對冷鏈物流發展目標、發展方式、發展路徑持續加強政策指導,有力推動了我國冷鏈物流實現超常規發展。特別是《“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出臺,確立了其戰略地位和作用。
發展基本面持續向好。近5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年均增長率超過19.2%,市場規模、冷庫庫容量、冷藏車保有量提高兩倍以上。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產銷地冷鏈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冷鏈裝備水平顯著提升,推動以公路為主導的運輸模式向多式聯運加快發展。
市場主體不斷擴大。我國冷鏈物流企業之間整合、并購、重組加快,冷鏈倉儲、運輸、配送、裝備制造等領域形成一批企業,全國冷鏈物流“企業”規模占市場總規模接近20%,資源整合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也要看到,當前產業升級和擴大內需對高品質、精細化、個性化的冷鏈物流服務需求迫切,**肺炎疫情、“雙碳”目標、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下,對冷鏈物流服務、綠色發展、應急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冷鏈物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了新機遇。我國冷鏈物流實現高質量發展,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
立足國際正視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短板
從發展硬實力看。一是基礎設施供給失衡。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為0.13立方米,遠低于美國(0.49)、日本(0.32)、韓國(0.28)水平,產地冷藏保鮮設施資源不足、城鄉冷庫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亟待改善。冷庫分布呈現“東部多中西部少”狀態,華東地區冷庫容量占比高達41%,但農產品主產地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合計僅占13%,全國冷庫布局結構矛盾突出。冷鏈物流樞紐設施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不高,全國骨干冷鏈物流網絡尚未形成。二是裝備技術創新不足。我國冷鏈物流作業仍以人工為主,自動化智能化分揀、搬運、裝卸等設施設備應用不足,冷鏈作業化水平不高制約整體效率提升。冷藏車等配套設施數量少且技術水平不高,特別是新能源冷藏車發展滯后。我國冷藏車數量僅占貨運汽車0.3%左右,主要發達國家占比高達0.8%至3%。三是信息化支撐不夠。我國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智能氣調、控溫、智能倉儲、無接觸配送、大數據補貨等新型冷鏈物流信息化技術仍處在探索推廣階段,有很大提升空間。
從發展軟實力看。一是市場集中度不高且化分工差。我國冷鏈物流“企業”市場占有率雖日益提升,但中小企業仍占較大體量,與發達國家差距十分明顯,由于缺少高能級骨干冷鏈物流企業整合帶動,難以搭建網絡化服務體系,行業盈利水平不高。我國冷鏈物流企業多為貨主企業,性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僅占20%左右,化分工較差,無法滿足各層次服務需求。二是冷鏈物流成本過高。由于我國冷鏈物流實行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多層級、長鏈條流通模式,缺乏全程冷鏈運輸組織主體,造成物流環節多、成本高、效率低。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用地難、融資難、車輛通行難,加劇了成本壓力。三是全鏈條監管體系尚未形成。由于冷鏈物流涉及多個環節、多個部門,全鏈條、協同化監管合力沒有形成,監管效能不高。現有國家、行業標準中推薦性標準多,強制性標準少,對冷鏈物流企業約束力不強。由于信息化監管基礎薄弱,目前除醫藥冷鏈物流外,其他冷鏈物流尚無法實現全程冷鏈動態監管。四是人才缺口較大。由于發展理念薄弱等客觀原因,社會對冷鏈物流宣傳引導不夠,人才培養意識淡薄、定位模糊,高校設置滯后、課程體系不合理等問題突出,特別是全程冷鏈的思維和意識缺乏、復合型人才不足等人才瓶頸問題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