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物流展|第23屆亞洲國際物流技術與運輸系統展覽會(CeMAT ASIA)
物料搬運、自動化技術、運輸系統、物流的國際盛會
時間:2023年10月24日-10月27日
地點: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龍陽路2345號)
主辦單位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漢諾威米蘭展覽(上海)有限公司
同期舉辦
上海國際工業零部件及分承包展覽會(ISA)
亞洲國際動力傳動與控制技術展覽會(PTC ASIA)
亞洲國際高空作業機械展覽會(APEX)
上海國際壓縮機及設備展覽會(ComVac)
上海國際重型機械裝備展覽會(HeavyMachinery)
亞洲國際冷鏈設備及技術展覽會(CCA)
展會介紹
亞洲物料搬運和物流技術行業* 具 規 模 的國際 展 會 之 一,亞洲國際物流技術與運輸系統展覽會(簡稱亞洲物流展)自2000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22屆,作為德國漢諾威全球工業系列展的一員,CeMAT ASIA始終秉承德國漢諾威展會科技、創新及服務的先進理念,立足中國市場,為各展商提供高端專業展示平臺。
政策引領,搶占先機贏未來-【經濟數據、現代商貿物流體系標準化建設、基礎設施】政策對于行業發展的作用,如同火車的軌道一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保障行業穩定、健康發展的前提。作為這個行業的深入觀察者,本刊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國政府為物流行業制定的相關戰略和政策,試與讀者一起解讀這些戰略方針、政策對中國物流業的影響以及機遇。
2022年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中國經濟數據。初步核算,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而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物流領域是各界關注的重點。據統計,2021年中國社會物流總額335.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同比增長9.2%,兩年年均增長6.2%,增速恢復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
從構成看,工業品物流總額299.6萬億元,同比增長9.6%;農產品物流總額5.0萬億元,增長7.1%;再生資源物流總額2.5萬億元,增長40.2%;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10.8萬億元,增長10.2%;進口貨物物流總額17.4萬億元,下降1.0%。
從總收入來看,2021年物流業總收入11.9萬億元,同比增長15.1%。另一方面,2021年社會物流總費用16.7萬億元,同比增長12.5%。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6%,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從結構看,運輸費用9.0萬億元,增長15.8%;保管費用5.6萬億元,增長8.8%;管理費用2.2萬億元,增長9.2%。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中國政府對物流行業的重視與日俱增。幾乎每一個“五年計劃”,都對物流領域的發展提出了相應指導,且近年來有關物流行業的政策也頻頻出臺。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產業基礎能力的化;推進產業供應鏈現代化進程”。
僅自2021年以來,國務院包括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管理監督總局、國家郵政局等各部門均發布了相關的政策、辦法和通知等不同形式的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城鄉冷鏈和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商貿物流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年)》、《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公路、水路進口冷鏈食品物流新 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術指南(第三版)》等。
綜合來看,這些政策、意見和辦法等文件涵蓋了方方面面,包括不同行業、不同場景和不同地域等,體現了物流之于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必要性,也為中國物流相關產業的發展指出了未來的方向。
一個均衡、完整的物流網絡,是物流行業發展的根基。國家對于物流網絡的建設相當重視,例如在商務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聯合制定的《商貿物流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明確表示:加快提升商貿物流網絡化、協同化、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和全球化水平,健全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商貿物流提質降本增效,便利居民生活消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形成強大、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到2025年,初步建立暢通高效、協同共享、標準規范、智能綠色、融合開放的現代商貿物流體系,培育一批有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商貿物流企業。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物流網絡的建設離不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幾乎每一份文件也都提出了升級和建設基礎設施的要求。其中包括,大型物流樞紐、高端倉儲設施、冷鏈倉儲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目標,以及物流運輸網絡的建設。
例如在國務院下發的《“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的產業。在發展目標部分,明確提出了到2025年,設施網絡更加完善、技術裝備更加先進等發展目標。
又例如在《“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到2025年,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依托農產品優勢產區、重要集散地和主銷區,布局建設100個左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圍繞服務農產品產地集散、優化冷鏈產品銷地網絡,建設一批產銷冷鏈集配中心;聚焦產地“先一公里”和城市“后一公里”,補齊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基本建成以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為核心、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和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為支撐的三級冷鏈物流節點設施網絡,支撐冷鏈物流深度融入“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與國家物流網絡實現協同建設、融合發展。
對于標準化等方面的建設,國家也是不遺余力地推進。例如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郵政局、工信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提出的《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中,明確了推進快遞包裝“綠色革命”的指導思想,并且在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意見的通知》(國辦函〔2020〕115號)有關要求之下,在全國推廣應用標準化物流周轉箱,不僅要建立健全物流周轉箱標準規范體系,還要加快完善物流周轉箱循環共用體系和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和配套設施建設。
對于物流產業而言,這些發展方向,也將企業未來發展的機遇。
是基礎設施建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刊此前的報道中顯示,中國在高標倉儲領域的建設仍然存在巨大缺口,目前中國整體物流倉儲設施的面積超過10億平方米,其中高端物流基礎設施不到1億平方米。而根據戴德梁行預計,2020年中國高標倉需求缺口仍有約1億平方米,中國人均高端倉儲面積與發達國家如美國相差8倍,高端倉儲市場發展潛力依然巨大。對此,作為物流地產領域頭部企業之一的普洛斯曾在采訪中表示,高端物流基礎設施市場在中國的未來一定非常可觀,機遇不僅在“衣食住行”,新能源、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也是物流地產企業要著重把握機遇的代表行業。
在國家發力推動多式聯運等高效率運輸方式的情況下,交通樞紐、公路港,以及智慧園區,可能是未來的重點建設方向。
是物流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從各份文件來看,“數智化”建設成為了高頻詞匯。就目前而言,不少企業已經實現了基礎的“無紙化”作業,并未實現真正的數智化轉型。數智化轉型不僅需要企業對原有的組織活動、流程、業務模式、團隊能力等重新定義,也要輔以如互聯網、大數據、云技術、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技術的應用。
另一方面,人口紅利消失,部分地區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已經顯現,物流行業對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型產業轉變的需求凸顯,尤其是在COVID-19的影響之下,自動化、無人化、智能化的作業場景被不斷地提及、實踐和創新。其與“數智化”一起,是中國企業實現“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的關鍵之一。
當然,從市場表現來看,中國物流領域也正在經歷劇變。其中,大的事件莫過于中國物流集團的組建。據報道,2021年12月6日,由原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物流板塊的中國物資儲運集團有限公司、華貿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包裝有限責任公司4家企業為基礎整合,成立全新的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目前,新組建的中國物流集團經營網點遍布中國國內30個省(市、區)及海外五大洲,擁有土地面積2,426萬平方米、庫房495萬平方米、料場356萬平方米;擁有鐵路專用線120條、期貨交割倉庫42座;整合社會公路貨運車輛近300萬輛;國際班列縱橫亞歐大陸。可以說,新組建的中國物流集團無異于一艘超級航母,在這樣的原生優勢之下,其必定能在供應鏈物流、民生物流、特種物流、危險品物流、工業物流、應急物流、冷鏈物流、跨境物流等,涵蓋倉儲、運輸、配送、包裝、多式聯運、國際貨代、期貨交割、跨境電商、國際貿易、物流設計、供應鏈管理、加工制造、科技研發、電子商務等綜合物流服務各種業態展現強有力的服務。
而在民營企業方面,極兔速遞收購百世快遞中國業務亦成為了近期行業熱點事件,極兔速遞由此也將躋身于中國快遞領域一線企業,并完全擁有了與中國本土快遞企業一爭高下的底氣。中國物流裝備企業在市場規模上無法與上述行業相提并論,中國物流裝備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啟用資本這柄“雙刃劍”,并希望能夠在未來擁有更好的斬獲。
無論是中國物流集團的成立,還是極兔速遞的擴張,或者是中國物流裝備企業的上市等,既顯示了未來中國物流行業光明的前景,也預示著競爭更為激烈的明天。對中國物流人而言,依然要從容應對市場劇變,畢竟歸根結底,理解客戶需求,并為之創造所需價值,是亙古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