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非洲東南部,是內陸國家,被坦桑尼亞、莫桑比克、贊比亞三國包圍,"/>
單價: | 面議 |
發貨期限: | 自買家付款之日起 天內發貨 |
所在地: | 廣東 深圳 |
有效期至: | 長期有效 |
發布時間: | 2023-12-17 00:15 |
最后更新: | 2023-12-17 00:15 |
瀏覽次數: | 151 |
采購咨詢: |
請賣家聯系我
|
馬拉維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Malawi),簡稱馬拉維。位于非洲東南部,是內陸國家,被坦桑尼亞、莫桑比克、贊比亞三國包圍,國土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1760萬(2019年)。馬拉維得名于境內的馬拉維湖,該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積3萬平方公里,湖水深可達700多米,有很多世界的淡水魚種類。
馬拉維是世界不發達國家之一,嚴重依賴國際援助。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經濟作物包括:煙草、咖啡、茶葉、棉花、甘蔗。其中煙草是其重要的經濟作物,煙草相關行業吸收了全國70%的勞動力就業,煙草也是馬拉維大外匯來源,占全國外匯收入的60%,主要銷往歐洲。
馬拉維位于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地形狹長,處于南緯9.8至17.5°,東經33至36°之間。北與坦桑尼亞接壤,東、南與莫桑比克交界,西與贊比亞為鄰。馬拉維國土總面積為11.8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馬拉維具有多樣化的地形特征,全境分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脈四個自然地理區。其大特色是馬拉維湖的槽谷及其兩側的高原。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境內多高原,西部高原平均海拔1500~2400米,東部高地平均海拔1000米。從區域上看,馬拉維地形主要有三種:北部區域多山,高峰超過3000米,并形成起伏不平的尼卡高原和山崖、山谷和斜坡形態各異的維非亞高原;中部區域主要是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區域除松巴高原外大多數是低地,但位于南部姆蘭杰的薩皮圖瓦山海拔3013米,為全國高峰。
馬拉維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分三個季節:5~8月為涼干季節。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5~18℃,裂谷地區平均氣溫為20~24.5℃,冷月份是7月,高氣溫為22.2℃,低氣溫為7℃。雨季從11月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4月,年降雨量為90%發生在這一季節。在雨季,馬拉維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雨量760~1015毫米,一些高原地區降雨量超過1525毫米,特別是姆蘭杰山東面迎風坡降雨量高達2150毫米。
礦藏有煤、鋁礬土、石棉、石墨、磷灰石、鈾、鐵礦等。2005年礦產收入增長52.1%。2006年在北部探明了儲量為11600噸的高品質鈾礦。馬拉維屬于礦產極不豐富的非洲國家之一,分布不均勻,由于國內交通不便,增大了開采難度。
馬拉維為農業國,全國約86%人口從事農業,經濟十分落后,是聯合國確定的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援。主要種植煙草、棉花、玉米等,是非洲主要煙草生產國之一,煙草出口占國家外匯收入70%。其白肋煙(Burley),在世界煙草界享有聲譽。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馬政府推行私有化和脫貧計劃,但因西方指責馬吏治腐敗并凍結援助,經濟發展受阻。賓古·穆塔里卡上臺后,努力改善同西方關系,西方逐步恢復援助,經濟形勢趨于好轉。2005年起實施“增長與發展戰略”,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由于政府增加農業投入,擴大實施農業補貼計劃,馬連續多年實現糧食自給有余,經濟增長率連續6年超過7%(2005年至2010年)。2011年上半年,馬發生外匯和燃油短缺危機,并引發全國性示威游行和騷亂。2012年4月,喬伊斯·班達就任總統后,同西方緩和關系,著力爭取外援,推出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馬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由于班達政府曝出“現金門”丑聞并持續發酵,西方傳統捐助方紛紛暫停向馬政府提供預算支持,經濟面臨嚴峻挑戰。2014年,彼得·穆塔里卡上臺后,加大改革力度,出臺政策舉措吸引投資,促進貿易,經濟保持相對穩定。但2015年以來,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旱澇災害頻仍,傳統產糧區損失嚴重,對馬糧食生產及經濟發展沖擊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