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跨國公司?跨國公司的標準:(1)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設有實體;(2)擁有一個統一的決策體系;(3)各個實體之間通過股權或其他的方式聯系,相互之間分享知識、資源并分配責任。
跨國公司的構成:(1)母公司:即對海外經濟實體擁有控制權的總公司。
(2)分公司:由母公司設立的、代表母公司在海外從事業務的、非獨立的經濟實體。
(3)子公司:由母公司出資設立的,在世界各地注冊的法人企業。
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1)二戰后至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企業在跨國公司的發展中占據絕 對優勢地位。
(2)20世紀70年代開始,跨國公司的發展出現多元化的趨勢。
跨國公司發展的特征:(1)規模迅速擴大(2)來源日益多元化(3)經營走向多樣化(4)內部出現網絡化(5)融資分散化(6)投資流向多元化與跨國公司相關的理論:(一)壟斷優勢理論壟斷優勢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優勢來源于:(1)對技術的壟斷(2)對產業組織形式的壟斷(3)對人才的壟斷(4)對獲取廉價原材料的渠道的壟斷(二)內部化理論內部化理論認為:企業在內部組織交易的成本低于在市場上組織交易的成本,這使得企業產生了跨越國界的動力。
(三)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優勢包括:(1)所有權優勢跨國公司具有其他企業不具備的與所有權相聯系的優勢。
(2)內部化優勢企業在內部轉移資源時擁有比從外部轉移資源成本更低的優勢。
(3)區位優勢跨國公司有在海外將自身多種優勢相互整合的能力。
注:若僅有所有權優勢,企業只會進行技術出口或資源出口;若僅有內部化優勢,企業只會選擇在特定國家生產產品后將產品出口;只有集齊上述三項優勢時,企業才會選擇對外直接投資,進而成為一家跨國公司。
(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一種產品包括如下生命周期:(1)創新階段(2)成熟階段(3)標準化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中,同一種產品適合在不同的國家生產與銷售。
(五)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具有比較優勢時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份額。
不具有比較優勢時對外直接投資可以讓企業獲得其他國家的技術。
(六)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狀況與其人均GNP有直接關系。
(1)人均GNP小于400美元時:該國不會對外直接投資,也少見外資流入。
(2)人均GNP在400至1500美元之間時:外資以利用東道國原材料與勞動力為主要目標,東道國本身的對外直接投資較少,以引進外國技術為主要目標。
(3)人均GNP在2000至4750美元之間時:一個國家開始出現專 業化的國際直接投資。
(4)人均GNP在5000美元以上時:一個國家的資本開始流出,且來自這個國家的跨國公司開始具備發現、利用外國區位優勢的能力。
(七)其他理論(1)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2)小規模技術理論(3)產業升級理論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企業追求更高的利潤和對資源的壟斷。
(2)科技原因:互聯網技術降低了交易成本,獲取外國技術成為了企業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目標。
(3)市場原因:企業希望繞過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占領更大的市場。
(4)國家政策原因:一個國家的優惠政策會引導跨國公司的資金流向。
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一)企業所有權的選擇(1)股權占有式跨國公司母公司持有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股權,它以這種方式控制下屬企業。
(2)非股權參與式跨國公司通過技術授權、管理委托、生產合同、租賃工廠、租賃設備、分包合同、共同研究開發、合作營銷、共同投標、共同承擔工程的方式與東道國企業合作。
(二)產品生產與銷售的方式(1)國際分工策略(2)產品銷售分配策略(3)產品多樣化策略(4)產品生命周期策略(三)企業內財務管理方式(1)如何構建財務鏈(2)如何規定企業內的價格轉移(四)研究與開發略為什么跨國公司的戰略需要不斷地調整?(1)為了突破貿易壁壘、擴大生產銷售;(2)為了適應各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3)為了擴大自身的經濟技術實力,為了并購擁有高科技的外國企業;(4)為了適應技術革命發展的要求;(5)為了適應世界經濟格局。
跨國公司的正面影響:(1)促進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2)促進要素的國際流動和生產國際化(3)擴大國際貿易(4)推動國際資本流動(5)促進科技發展與高技術的國際化跨國公司的負面影響(1)加劇國際金融風險(2)令國際貿易更加不平衡(3)加劇各國之間的經貿摩擦